陈方:中国春晚式年度盘点重仪式轻实质
作者:陈方在年底的这一场场盘点盛宴中,我依稀看到了“春晚”的影子。所不同的是,春晚呈现出来的是歌舞升平一片祥和,而这些年度盘点中却多了一些放不下的凝重一年一度的央视《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日前拉开帷幕,感动的火炬开始在中国大地上传递。与此同时,一些主流媒体和站也发起了“2009年度中国正义人物”评选活动。年终岁末,遍地盘点,显然已经成为一种惯例。《感动中国》和“2009年度中国正义人物”评选活动之外,很多媒体都各自推出了自己的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经济人物、绿色人物、法治人物、娱乐人物等等评选活动次第登场。在主流媒体各种大型评选活动隆重登场的时候,活跃的民们也不甘寂寞。比如,近日有友自发盘点了“被”“春”“黑”等“2009年络最具代表性的36个汉字”,吸引了舆论的关注。事实上,各色人物评选也好,汉字评选也罢,每一项评选活动都从一个侧面概括了这个国家一整年的心情;最终的入选者“著名”也好,“无名”也罢,他们的故事拼接着大时代的舞台。按说,所有评选活动的入选者,以及他的命运和故事,都应该成为一个时代里“国家记忆”的一部分,这也应当算是主办方们潜在的初衷之一吧,但现实似乎不那么乐观。以《感动中国》而言,在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时代,“向美德致敬”的《感动中国》曾一度让国人感动。只是,年复一年的评选不知是否让人感觉疲沓,“感动”也因此“打折”?评选次数增多而感动效果递减的边际效应可以理解,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标准的某些细微变化也曾让公众不满,比如*张艺谋等明星的入选与白芳礼的落选曾经引起很大争议。评选标准和尺度引起的争议只是一方面,关键是,目光所及之处“感动人物”的评选活动似乎有些过多过泛了。从央视到省级卫视再到各市级电视台,“感动”一级一级地向下传递。但是一旦“感动”太多了,我们还会不会由衷地珍藏这份情感?进而观照当下名目繁多的年度盘点活动,“过多过泛”何尝不是“通病”呢?尽管媒体都是一脸严肃地对待自己操盘的评选,尽管这些盘点无不体现着媒体守望公共生活的责任与态度,但“物以稀为贵”,越来越多的年度盘点还会有初始时期的含金量吗?在这繁华热闹的盘点中,更多人会不会将这些盘点看作是媒体自身的“贺岁片”呢?在年底的这一场场盘点盛宴中,我依稀看到了“春晚”的影子。“感动人物”评选的逐级传递,好似从央视春晚到地方卫视春晚的逐级过渡;那些法治人物、正义人物、绿色人物等等各类别年度人物评选,好似春晚里相声小品歌舞等节目类别。所不同的是,春晚呈现出来的是歌舞升平一片祥和,而这些年度盘点中却多了一些放不下的凝重。由此来看,“中国春晚式年度盘点”可能很大程度上无法预期地成为“国家记忆”的一部分。外在的规模效应下,“过多过泛”的各类盘点开始难掩实质效应的式微。不过无所谓,这并不影响它作为一种仪式存在。有这个仪式在,它终归还是能引起舆论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