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柘荣县有一种作物,它在最冷的季节种下,越过无人知晓的荒寒,携带不起眼的小白花儿,给世界增绿加彩,在最炎热的季节迎来丰收。
太子参花(吴霖摄)
它就是太子参,又名“孩儿参”,既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还是极富营养的食材,因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等功效,常被用于日常食疗温补,尤其适合孩子食用。
柘荣县是中国太子参之乡,太子参就是它响当当的名片。
小小一根参,写就百年传奇“参”生
太子参田(林芝摄)
相传,太子参始发现于金陵太祖朱温之墓,朱温后裔清明祭陵时发现坟上盛长珍奇之草,便取其块根煎之试服,结果感觉元气大增,精神饱满,后经太医鉴定,其性味功效近似人参,逐供太子使用,太子参由此得名。
太子参的传说,金陵太祖只是其一,更有传说称起源春秋时期。但据记载,太子参始见于清代吴仪洛《本草从新》:太子参大补元气,虽其细如参条,短紧坚实,而有芦纹,其力不下大参。
神舟十二号太子参航天育种种子交接仪式(吴霖摄)
从柘荣太子参自清末零星种植,到年3.8万粒太子参种子搭载神舟十二号完成太空育种试验回归柘荣,不过百年时光。当初那位在《柘荣县志》中记载“清末,境内就有零星种植”的先人不曾想过,零星种植的小小一根参,一跃成了柘荣的特色主导产业;他更不曾想过,小小一根参居然能上天遨游,还大有可为。
现如今,柘荣太子参的销售网络遍及省内、广东、北京、四川、台湾、香港等20多个省市和地区,并销往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新加坡、匈牙利、丹麦等20多个国家,年外销量在吨以上。从零星种植到扬名海内外,太子参走出的这一小步,柘荣人民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参”心永不变,归来仍是少年。
小小一根参,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农户依靠种植太子参脱贫致富(吴霖摄)
乡村振兴之路,产业先行。
由于市场需求有限,缺乏品牌和规范,种参效益不高,柘荣种植太子参曾一度仅是部分农民种植水稻、茶叶之余的副业。
二十世纪70年代末,国家开展农村扶贫,柘荣县以发展太子参生产作为扶贫重点项目,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从90年代初期至进入21世纪后,柘荣太子参被国家科技部、财政部确定为柘荣科技富民强县产业。
进入新世纪,柘荣县委县政府确立“闽东药城”发展定位,将“做大一根参”列为实施“闽东药城”的主要任务,政府连年举办太子参产业招商会,成立太子参产业发展工作小组,财政拨付太子参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全力助推太子参产业发展。
品牌是现代经济的生命线,历届柘荣县委县政府致力打造太子参品牌。一路过关斩将,“柘荣太子参”是全国闻名的道地药材,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列入国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入选世博会推荐产品、福建省“福九味”闽产药材品种名单,荣获“年度福建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
多年的扶持培育,太子参已成为柘荣农业支柱产业,全县90%的农民从事与太子参相关的产业,常年产销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成为全国最大、最活跃的太子参产销区。
小小一根参,成就柘荣“药城”之光(吴霖摄)
柘荣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为中药材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借助太子参品牌影响力,柘荣以药材做文章,延伸太子参产业链条,做强生物医药产业。
柘荣已开发利用的中药材达30多种,中草药种植面积7万亩,其中太子参4万多亩,形成了以太子参、白术、铁皮石斛为主体,特色突出、品种多元的产业格局;先后建成全国首个太子参植物工厂、太子参种质资源圃、太子参良种繁育基地,以及10多个中药材科技产业化基地和中药材引种示范园,每年中药材交易量达多吨。
柘荣目前已聚集了力捷迅、贝迪、天人药业为龙头的20多家药业及其关联企业,年生产总值超亿元企业2家,产业链条覆盖化学药、现代中药、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兽药、药包材等六大领域,柘荣县“药准字号”产品达个、“食健号”产品3个、兽药品种26个,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有10多种,主要制药企业的药品生产线40多条,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达20多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已渐显成效。
去年底,柘荣县生物医药产业还被纳入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成为福建省唯一入选的县级产业集群。
为打造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柘荣还相继出台《柘荣县关于鼓励支持“柘荣太子参”科研及规范化种植的九条措施》《关于加快太子参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柘委人才〔〕2号),每年设立万元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扶持发展太子参产业,鼓励县内20多家重点企业和近百家关联合作社投资中药材(太子参)种植、研发、销售,成功开发出以太子参为原料的系列产品。
小小一根参,坚持的走好它脚下的每一步。
全力打造“闽东药城”,柘荣已在路上;迈步“福建药都”,为时不远。
[编辑:艾叶审核:徐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