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黄浦江畔到黄河之滨,中药西制始祖佛慈 [复制链接]

1#
皮肤科医生雷安萍 https://mip.yiyuan.99.com.cn/bjzkbdfyy/a/341422/

“一五”计划期间,为贯彻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上海于年与甘肃达成援建的初步方案,在工业、商业、教育等领域为甘肃提供支援。后来,方案在执行中又不断充实和细化。面对党中央的号召和西北人民的真诚邀请,一批又一批上海人带着在艰苦环境中生根、开花、结果的决心,怀着建设祖国大西北的豪情壮志,远赴甘肃。

年,佛慈制药厂厂区

黄浦江畔开启“中药西制”

佛慈制药厂创建于年,厂址位于上海闸北同济路号(旧地名),总发行所位于“大世界”游乐场斜对面。“佛慈”创办人以“改良国药”为宗旨,一改中成药蜜丸、水丸等传统工艺,首创中药浓缩丸,成为中药剂型改革的先导,开启中药工业生产的先河。自建厂以来,“佛慈”就以其产品体积小、携带服用方便、疗效佳、不易变质等优点,深受国内外患者的好评。

新中国成立初期,“佛慈”一度成为当时上海乃至全国唯一一家生产浓缩丸片剂型的中药厂。据《上海通志》《上海医药志》相关志书记载:“年,李平书等创办粹华药厂,用机械制炼药液,生产中成药余种,因社会‘不予置信’,办厂3年,终告失败。继有国华药厂开设,也未办成。年,玉慧观、郑平叔等创办佛慈大药厂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成功浓缩丸。”“民国10年(年),上海创建第一家中药制药厂,至年先后开设4家中药制药厂,2家停办,1家改为化学制药厂,仅存上海佛慈药厂1家。”

年,“佛慈”迁往兰州时的化验室

“支援大西北、随厂到兰州”

年上海解放后,历经曲折的佛慈制药厂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获得新生。经过恢复,其生产能力显著发展,年产量已达6万瓶(粒/瓶),并在年较早实现了公私合营。被选为援建兰州的企业后,消息一度引起了厂内的很大震动。当时全厂共有45名职工,从年龄结构上看超过一半的是20岁上下的青年,从性别上看女职工有20名。职工们多数出生或者长期生活在上海,从未出过远门,更没有想过要到多公里外的兰州。职工们普遍忧虑迁往兰州后条件差、生活苦。为解除大家的顾虑,上海和兰州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组织工厂代表到兰州进行实地考察。厂工会通过谈心,摸清每个职工的家庭状况和具体要求。在党的号召下,厂里的劳动模范和老职工坚决表态:“支援大西北、随厂到兰州”,也带动了全厂职工支持迁厂的热情。经过学习讨论,除确因困难无法离沪外,最终全厂共有36名职工决心迁往兰州。为加强内迁力量,上海又从其他药厂调来2名工人,由此内迁职工总数达到38人。

气候上的不适应,生活上的不习惯最容易让人思念家乡,但豪爽、淳朴的兰州人却给了上海援建者极大安慰。年6月30日,当“佛慈”援建的大部队包括家属到达兰州时,受到兰州市有关方面的热烈欢迎。欢迎的队伍打着锣鼓,燃放鞭炮,手持标语和彩旗在车站迎接。事隔多年,我们依旧可以从兰州市工业局当年专门写给兰州市人民委员会的报告感受出这种温度。在这份《关于对上海佛慈制药厂来兰职工欢迎、食宿和生产工作初步安排情况的报告》中,清楚地记载着:“职工及眷属75人(职工36人)于六月三十日上午8时35分到达兰州……眷属住民主东路永安旅社,单身职工住中山路和平旅社,吃饭眷属在三区食堂,单身职工在大众食堂(包饭每人每天15元)……每处均有我局派两名干部招待……”

佛慈制药厂包装生产线

西北高原的璀璨明珠

甘肃盛产各种药材,制药的原材料得天独厚。“佛慈”迁兰后,不仅在兰州扎根落户,而且在新环境中走上了新发展的道路。“佛慈”人把兰州当作自己的家乡,发扬工人阶级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优良传统,以极大的热情开始创业。亲历者孔繁荣曾回忆:“火车上的生产资料运到后,大家就亲手搬运,发现安装需要的电线和管材不够,就派人骑自行车到西固的炼油厂工地去借,安装的技工太少,又向盐场堡兽药厂工地请来4位师傅。各家的东西运到了,家属们也自己动手,搬出旅社,安置新家。”那时,“临时家属宿舍都是租用的民房,分布很散,有的在新桥,有的在广武门外,离厂最近的在金塔巷,用水要靠自己从黄河边去挑或者买水。这种生活,对初从上海来的人来说是很艰苦的,可是大家都像是很习惯似的。”

作为甘肃省的第一个制药厂,“佛慈”于年9月6日在兰州酒泉路正式开工生产。次日,《甘肃日报》在第一版以“兰州佛慈制药厂开始生产”为题进行了专门报道。在各方努力下,“佛慈”仅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就在年底实现了产量、产值超越上一年的目标。

目前,公司已发展成为员工约人,拥有多个药品生产批准文号的中医药行业骨干企业,产品出口到28个国家和地区。从到年,从黄浦江畔到黄河之滨,作为一家“中华老字号”企业,经过风雨洗礼,扎根西北的“佛慈”已成为甘肃的一张亮丽名片、“陇药”的排头兵。

年,“佛慈”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党史信息报》

报纸编辑/赵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