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题:手机成为中国农民“新农具”新华社记者董峻、胡璐借助手机,互联网正在中国悄然改变着农业这个最古老产业的面貌。2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在国务院*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互联网+农业”发展情况时说,“互联网+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如今手机不仅是生活工具、更是生产工具,是广大农民手中的“新农具”。 农业转型成效明显,农村电商快速发展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出台。屈冬玉说,“互联网+农业”是这份意见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通过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要素互联,创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深化,农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据他介绍,农业农村部组织了9个省份开展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发布了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产品技术和应用模式。年启动实施了数字农业建设试点。前不久,我国又成功发射了首颗农业高分观测卫星。“现代农业技术在轮作休耕、监管、动植物疫病远程治疗、农机精准作业等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小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收割机普遍安装了GPS或北斗卫星系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棉花大田种植集成应用了物联网技术,综合应用效益每亩增加元。”他说。同时,全国有14个省份开展了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探索鲜活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等电商模式,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了电商精准扶贫试点。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25万亿元,农产品电商正迈向亿元大关,带动就业人数超过万人。 弥补城乡数字鸿沟,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据屈冬玉介绍,年起全国18个省份开展整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通过建设益农信息社为农民提供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等,弥补城乡数字鸿沟。目前全国已有20.4万个行*村建立了益农信息社,占全国行*村总数的三分之一。“这对农业农村的信息化是革命性的。”屈冬玉说。近年来,通过实施“宽带乡村”工程、持续推进农村地区电信普遍服务,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年底,全国行*村通宽带比例达96%。手机在养殖业、种植业、产后加工等方面都得到了应用。农业农村部在全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兽药基础数据、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四个平台,组织了21个省份开展8种主要农产品大数据试点,每天发布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每月发布19种农产品市场供需报告和5种产品供需平衡表,逐步实现用数据管理服务、引导产销。他也表示,农业农村的大数据是海量的天文数字,但基础比较弱,因此要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提供权威的*务信息服务、管用的商务信息服务。 农产品出村、打造全产业链成为未来“互联网+农业”重点成效虽明显,但在屈冬玉看来,“互联网+农业”发展只有短短几年,今后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当务之急是‘互联网+农产品营销’,就是农产品出村。”他说,传统的电商是通过互联网把工业品、消费品送到农村,而对乡村振兴大业来说,更重要的是帮助农民把优质特色农产品卖到城市。据他介绍,上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策,包括农产品质量追溯、标准化、分级包装、冷链物流等,确保“农产品出村”,而且要“出得好价钱”。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农产品出村工作的指导意见,解决农产品产销对接问题。另一项重点工作是做好全产业链。屈冬玉说,“互联网+农业”首先是农业的数字化,传统产业要实现数字化处理才可能打造数字农业,所以全产业链包括产前、产中、产后,也包括产地环境的数字化。此外,抓能力建设,包括农民应用使用信息化的能力,以及与物联网、信息化应用相关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等。另据农业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在会上介绍,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益农信息社建设,确保到年覆盖全国80%以上的行*村。同时,强化村级信息员选聘培训,优先从返乡下乡人员和有志于从事信息服务的农村青年中选聘信息员,开展培训、提升能力。责任编辑:张樵苏